【深度解讀】編號郵票的收藏價值—力推 《編號郵票大全(1970年-1973年)》
瀏覽(26)作者:shendu來源:惠澤藏品網時間:2021-08-17
編號郵票又稱連續編號郵票。是從1970年8月至1973年10月發行的不分類別、套別,采用統一連續編號形式的郵票,連續編號從1至95共發行了95枚。編號票是新中國郵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“文革”中期,我國郵政主管部門決定改變“文革”初期發行的“文”字郵票沒有志號的特點,對新發行的郵票恢復編印志號,簡單地采取統一的連續編號。
編號郵票大全(1970年-1973年)
實際上編號票和前期發行的“文”字郵票一樣,也屬于“文革”時期較為特殊的郵票,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。前期發行的編號票仍帶有“文革”郵票的痕跡,只是在畫面上不像早期“文”字郵票那樣是一片紅海洋的模式,而后兩年發行的部分編號票,則開始具備了特種郵票的風格。從這一層面上看,編號票有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郵票。
編號郵票大全四方連(1970年-1973年)
編號郵票的收藏價值:
一、具有“承前啟后”的特征
由于“文”字郵票的志號被取消,給生產和管理以及隨后的收藏帶來了許多麻煩,因此,郵票發行部門對每枚郵票按數字進行編號——產生了編號郵票。因為編號郵票沒有區分紀念郵票與特種郵票,因此人們稱編號郵票為“后‘文革’郵票”。
二、發行單位不一
“ 文革”初期,1969年3月由于郵電部被撤銷,郵政總局被合并到交通部。從1970年1月1日到1973年5月底,我國郵票改由交通部發行。1973年6月,郵電部恢復建制,重新開始發行郵票。這反映了郵票發行工作步入有序階段。
圖片
三、編號郵票存世量較少
編號郵票發行期間,我國的集郵活動尚未恢復。因此,編號郵票發行后主要用于郵政通信,大量郵票被使用和消耗,因而存世量不多。編號郵票的面值主要是以當時的郵資標準為標準來設置的,全套95枚郵票中,4分郵票有6枚,8分郵票有74枚,10分和22分郵票各有4枚,20分、43分和52分郵票各有2枚。當時用的最多的是4分和8分的郵票,而面值22分、43分和52分的單枚郵票因使用量較少,市價都低于面值4分和8分的郵票。
四、畫面色彩豐富繪畫形式多樣,開始重視發揮郵票的藝術鑒賞作用
最明顯的變化是不再像“文”字郵票那樣只是單調的“一片紅”的色調。郵票圖案采取多種繪畫技法:例如有中國傳統國畫形式的《熊貓》、民間剪紙藝術的《兒童歌舞》、油畫《中國婦女》、彩墨畫《紅旗渠》,此外,還有用水粉、攝影、創作畫等多種技法進行創作,從而呈現了藝術形式的多樣化。
五、發行量少升值空間大
編號郵票發行量比“文”字郵票低很多。與“文”字郵票相比,編號郵票的發行量是很低的,郵票單枚的最高發行量為3000萬枚,最低的僅120萬枚,因此,能組成全套的編號郵票只有120萬套。
關于編號郵票收藏給應藏友要求給大家推薦: